陕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战略构想分析U8国际- U8国际官方网站- 体育APP下载
2025-10-08 21:42:34
u8,u8国际,u8国际官方网站,u8国际网站,u8国际网址,u8国际链接,u8体育,u8体育官网,u8体育网址,u8注册,u8体育网址,u8官方网站,u8体育APP,u8体育登录,u8体育入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这一论点显得格外重要,农业与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陕北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为摆脱贫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严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势下,认真审视陕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做到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对于促进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剖析陕西北部农业生产现状、制约因素、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优化陕北农业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农业发展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加入WTO组织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进程,不仅涉及到物质产品的增长,还涉及到非经济方面,即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价值判断的演进。
a。沙地每年向东南方向推进2~5m,是我国乃至世界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地区之一。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势下,认真审视陕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做到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对于促进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陕西北部必须从国土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抓住时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注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陕北历来为边塞重地,是羌、羯、匈奴等少数民族进入关中的通道,也是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交流融合、携手共进的重要场所。据史书记载,该区在秦汉时期还是“沃野千里,群羊塞道”的农牧区,后历经战乱、自然灾害,几经垦殖和人为破坏,农牧交替,到公元九世纪时已“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及至晚清民国,陕北长城两侧“四望黄沙,不产五谷”,自然景观更加荒凉。新中国成立以后,陕北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水土流失趋势局部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放牧畜牧业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甚至有的地方连生存也受到威胁。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高经济增长的产业。因此农业本身的收益只能是维持农民生存需要,不可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实现农民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造成农民素质低下。既有历史上后发展的背景,又有现实中落后的脚步。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劳动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落后,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未成年人加入劳动大军和科技发展,大面积退耕造林等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是陕北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一个严峻问题。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抬头多年,在很多乡村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论调。
旱作地可供改造提高,且平缓沙地多,易治理,是发展草牧业及高效农业的良好后备资源。根据该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生态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发展灌溉绿洲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潜力巨大。在陕北耕地中,6~25的坡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耕地整治的可塑性强,可修建成高质量基本农田。已有实践充分证明,实施旱改水浇地、缓平地改旱平地、旱坡地改宽幅梯田等开发工程,并配合一定的培肥措施,能够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可使粮食单产水平提高15%-50%,其中荒沟改坝地粮食单产可达9000kg,宜垦荒地改造成耕地粮食单产可达1200-1800kg。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少种高产、集约经营”。
,是我国光照时数和光辐射高值区。据计算,光能有效利用率为10%等级的光合生产潜力为目前水地平均产量水平的6~10倍,光合利用潜力很大。年平均气温为9.1~10.6℃,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32.7℃,10℃积温2800.2~3800.2℃,持续日数154~176d,无霜期165~182d,大部分年份可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11.7~15.0℃,可减少有机物质的呼吸消耗,促进同化物质向果实中运输,因而使作物的含糖量增加。有利于生产出优质高产和色泽鲜美的农产品。榆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积累。2007年,该市的高产示范田经资深专家和权威部门实地测产认定,玉米单产突破1100公斤,创百亩连片全国单产最高纪录;马铃薯单产突破万斤大关,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充分证明了榆林农业生产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陕北属于草原植被带,广泛分布着沙蒿、沙柳(覆盖度30%),还有沙米、沙竹、苦参、牛心朴子等(覆盖度10%~20%);滩地和河川地区有盐生和水生植物,如草苔、芨芨草、盐地碱蓬,白刺、芦草等(覆盖度50%~70%);在覆沙黄土地及沙盖黄土硬梁上有柠条、狗尾草、因陈蒿、地椒等(覆盖度30%~50%)。人工栽植乔、灌有旱柳、杨树、刺槐、樟子松、油松以及紫穗槐、花棒、踏郎、沙棘等(高度1~3m),其共性是耐寒、耐旱、耐瘠薄、耐沙埋,有的耐盐碱,适应性强,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可能。该区优生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荞麦、糜谷、绿豆、马铃薯等品种;经济作物有蔬菜、西瓜、油葵、胡麻及中药材麻黄、甘草、红花等;果品以苹果、红枣、葡萄、沙棘为优生种;饲草料作物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柠条等,其优生农产品明显且地域变化显著,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农业资源条件。榆林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生区,红枣、羊肉、羊绒、大明绿豆、小米、荞麦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旺销,受到消费者青睐。2007年举办的“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认定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评选出了小杂粮系列产品金奖9个,确立了榆林小杂粮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榆林市农业生产不断向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出现了一批具有一村一品特点的种养加专业村,达到省级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有100个;涌现出一大批带有规模化、集约化特点的种养大户,规模养羊占全市羊子饲养量的53.6%%,规模养猪占生猪出栏量的80%%。
长期以来,中央、省、市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在陕北建立了10多个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围绕旱地粮食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从1973年开始,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科学配置,强化科学管理,通过科技人员30多年的努力,取得显著成绩,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科学增产技术,耕地面积下降,而且林牧地逐步上升,粮食单产提高,满足了人民生活之需,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大了设施建设,增强了抗灾能力,成为西部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见表3)。还在延安市研究成功了使1mm降水生产0.5kg粮食增加到生产1kg粮食和地膜(秸秆)覆盖等先进适用技术;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形成了良种良法配套的“四法种田”、大垄沟种植技术;在长城沿线风沙滩区推行了地膜玉米一季创吨粮技术及间套技术。初步形成了以旱作优良品种、地膜(秸秆)覆盖、大垄沟种植、节水灌溉、平衡施肥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结合重点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涌现出一批农业发展的高产典型,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宝塔区生态农业典型,该区枣园乡庙沟村狠抓退耕还林,走少种高产、集约经营的路子,农田面积由500hm
新中国成立以后,陕北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水土流失趋势局部得到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国家对陕北农业开发给予了很大支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粮食综合开发以及生态治理。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带动陕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陕北农业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造就一批从事农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和创业人才。如渭北地区综合开发、榆林风沙滩区综合开发、延安宝塔区生态农业建设,米脂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2744项目),延安杏子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3225项目)等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运行与实施,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粮食增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同时,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带来这一地区人口的增加和新兴工矿型城市的发展,从而为陕北现代农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作物内部结构调整显现出新的特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近年来, 陕北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稳步推进。随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全部放开,一些销路好、价格高的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并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2003年陕北粮食总产量为157.37万t,比1984年的92.37万t增长63.6%,其中长城沿线%,是陕西省粮食增长最快的地区,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势;丘陵沟壑区粮食总产比1984年增长44.3%,占陕北比重由7.6%提高到24.57%,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2003年陕北玉米总产达65.69万t,占粮食总产的41.74%,陕北南5县粮食总产比1984年增长7.7%,占陕北比重下降,但在陕北粮食生产中仍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玉米生产来看,其中长城沿线风沙区、丘陵沟壑区的玉米产量分别为29.5万t、34.7万t,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4.4倍、1.1倍。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地膜大豆也表现出巨大的增产前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进而拉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我国肉类和禽蛋总产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畜牧业快速增长,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牧结合型结构正在形成。陕北2003年大牲畜存栏数达60.24万头,占全省的18.12%,比1987年减少12.13万头。陕北生猪存栏134.61万头,比1987年91.3万头增加33.8万头,占全省比重由1987年的13.22%增长到14.15%。2003年羊子存栏423.27万只,比1984年211.4万增长2.04 倍,占全省的比重由1987年的51.21%下降到49.39%,(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所限制),其中长城沿线倍,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7.53万t、3.26万t和3.97万t,比1984年分别大幅增长,占全省的比重也随之上升。榆林以长城沿线靖边、定边、榆阳为重点,发展舍饲养羊,羊子饲养规模发展到1000万只。目前这类企业发展的速度快,规模较大效益好。吴旗县在羊子产业开发上,改传统的饲养方式为舍饲养方式,变土种低效山羊为良种高效小尾寒羊,促进畜牧业发展,全县舍饲养量由1998年的2800只发展到2002年的15万只,存栏量12.9万只,养羊覆盖率达60%。为此,县上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1000t、分割冷冻肉800t加工厂,并对群众出售羊肉按2.5元/kg的保护价敞开收购,解决了群众发展舍饲养羊的后顾之忧。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树立了典范,展示了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的美好前景和巨大潜力。
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则无从谈起,农民富裕更是一句空话。可以说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批集种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正在掘起,展示了农业开发的美好前景。培育壮大优质高产特色产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应坚持不懈,贯彻落实。做大做强一个主导品种和产业,改变单家独户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向规模要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村,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最终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据调查,榆林市以长城沿线北部风沙滩地为主,重点发展舍饲养畜和优质农作物良种繁育等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带。以210国道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产品运输业。榆林市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羊子饲养量775万只、马铃薯面积20万hm
,是陕西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小杂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006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居全省首位。以“巨鹰”、“东方红”为品牌的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羊绒产量占省内总量的80%,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4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27%,2006年起该市杂豆获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许可。榆林市平均海拔10001500米,环境污染轻,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打“绿色牌”的条件充分,优势明显。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农民,改变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展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迷信、移风易俗。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努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